【論文】研究中職學生差異 有效實施個性化教學
發布時間:2021/11/20 12:26:00 閱讀次數:1293
摘要:中職學校是我國教育大眾化發展的產物,作為中等職業教育發展中的一種新生力量日益壯大,給眾多學生提供了中等職業教育的機會,帶來了良好的社會效應。隨著中職校的發展和壯大,招生規模日趨增長,學生掛科、退學的人數也隨之增加,確實令人擔憂,成為中職校關注的焦點。針對中職校成績落后學生的突出問題,通過談話、問卷調查了解這部分學生存在的問題,并且剖析了其問題存在的原因,然后從中職生的特點出發,依據個性化教育理論,如何針對性地培養中職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關鍵詞:中職生 差異教學 個性化教育理論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 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堅持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相應的條件,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使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得到發展。”但教學實踐卻告訴我們:由于學生的學習習慣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學習基礎不同、學習素質不同和班與班之間的差異性等,他們的學習效果也是各異的。如果按照統一標準、統一要求進行教學,不利于學生在不同層次上得到發展。因此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學生的差異,尊重學生的差異,實施“差異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在教學中獲得成功的機會、體驗到生命成長的快樂,這樣也體現了教學中的民主、平等關系。
一、個性化教育理論及其內涵
在我國個性化教育,又稱個性教育,就是培養和發展學生良好個性的教育,就是尊重個性差異前提下的教育形式。個性化教育“是與劃一性教育相對應的教育”,它“強調尊重人的個性和人的個性潛能優勢的發掘,主張培養良好個性素質全面和諧發展的人,提倡教育的特色化,是培養和強化受教育者的良好個性素質與預防、改造受教育者不良個性素質的統一過程,是促使受教育者的現實個性素質向理想個性素質的轉化過程,是個性化與社會化、他人教育與自我教育的統一體”。
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董事會副董事長劉獻君教授認為:個性化教育是一種教學的組織形式,是教師針對每個學生的教學。因為每一個人都有獨特的生命,生命的獨特性就表明每一個人都具有優勢潛能,教育就是要“揚長避短”,最主要的就是要在每個學生身上發現最強的一面,找出他作為人發展源泉“制高點”,在對豐富的教育資源進行自主選擇的基礎上,通過有目的、有針對性的、特色化的教育努力挖掘每一個學生優勢潛能的巨大潛力,使其的優勢潛能得到最大化、最優化的發展。
二、中職生的具體表現分析:
(一) 中職生在高中學生中是一個特殊群體,在這個群體中的每一個成員最突出的表現是學習不良,成績落后,具體為以下幾點:
1. 學習態度不良,目的不明確、呈現一種漫無目的的學習傾向。
2. 自我定位不準確,表現為自我估計過高或過低。
3. 心理素質脆弱、挫折承受力較差、自尊心特強。
4. 注意力不集中,做事磨蹭,有頭無尾,缺乏時間觀念和任務感。
5. 活動過度、存在問題行為、違紀行為,自我控制力差,不易與同學建立良好人際關系。
6. 尋求反面心理補償,出現逆反心理及情緒對抗。
7. 自我評價差易挫折,憂郁、焦慮、窒息感、壓抑感,易自卑及封閉。
(二) 中職生在學習問題上的分析:
中職生存在的諸多問題,產生的原因很多,各不相同,歸納起來大致分為以下幾大類:
1. 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覺性。
2. 缺乏學習興趣,缺乏好奇心,對人對事缺乏興趣;易于“見異思遷”,帶有情緒性影響。
3. 文化基礎差
4.缺乏學習動機,或學習動機多停留在短暫、浮淺的消極水平上,具有游移搖擺的特點,缺乏強大而穩固的動機支持。
三、中職生培養新思路
以上詳細剖析了中職生學習障礙的原因、表現特點和心理因素。鑒于這些學生品德心理的偏差、學習心理的偏差和能力上的差異引起的成績障礙各有其特點。我們培養學生目標就是促進其得智力和能力協調平衡地發展,故而在對其培養上要因材施教,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 尊重中職生的個性特點差異,避短揚長,發揮其特長。
其實部分中職生比較活躍,為了追求穩定,學生工作過分強調統一和紀律,因而忽視學生的不同特點。這樣的結果必然是使學生身上本來明顯的創新精神受到壓制,中職校很難培養出創新型人才。學校應該出臺相應的鼓勵機制,保障中職生其特長。這些中職生學生雖然考試成績一般化,理論研究能力不如成績好的學生,但他們能夠務實、善于思考,有特長、有個性,有創造能力,我們要用人才的不同特點去看待他們、識別他們、培育他們。
2. 教學過程要尊重個體差異,促進智力成分平衡發展, 做到因材施教。
中職生最大的特點就是文化基礎(尤其是數學,英語)非常差、自學能力特別差,而目中職校的培養模式對學生都是作統一的要求。這些學生常常就因為自己的弱項課程一直處于困惑、無奈、失敗感的不良情緒中,壓制了他們智力強項的發展。培養這樣的學生我們要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他們弱項課程的培養,但更重要的是盡可能地把學生的智力強項挖掘出來,要讓每個學生找到自己相對“聰明”之處,同時找回學習的信心和學習的樂趣。教師要考慮到學生認知能力、理解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判斷能力的差異,根據不同學生智力的發展,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
3. 教師的課程教學要緊密聯系生活實際,提高中職生學習積極性。
教師在教學過程,要改變以往一味地知識傳授的現象,根據不同年級、專業的具體要求,將知識融入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們進入情境,在情境中投入情感,獲得知識。如果有條件,學校應該分批派送年輕教師到企業單位工作、學習、培訓將最新的知識帶入課堂,避免教學與實踐脫節,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雖然中職生”在學習上投入不足,但興趣廣泛,意志上脆弱,但好奇心強,因此要提高教學教育質量,教師在施教過程中應該不惜時間和精力,以新穎的教學方式、溫和贊賞的表情,充滿鼓勵的言語,幫助他們激發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保持學習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