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覺醒了,教育就更有希望
發布時間:2013/11/1 9:51:00 閱讀次數:1528
“教師和家長應該成為通力合作的雙方,不應該總想著要通過壓倒對方來執行自己的教育方式。”
“開學一月摧毀家長堅持6年的教育觀”。近日,一位家長在《中國青年報》上發表的自述文章《6年后我將收獲怎樣一個孩子》引發熱議。家長在文章中稱,如今部分小學對于學生的要求過于整齊劃一:回答問題都把手舉得一樣高;打開書包所有書皮都一模一樣;所有的鉛筆筆尖都一樣粗細……這位家長擔憂,這將摧垮對孩子的個性化教育,遏制孩子成長中的創造性。
家長擔憂的背后,值得我們反思的地方很多,以下三個方面更應引起關注。
學段之間的銜接教育,應該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學段的每一次變化,對孩子來說都是一次考驗:新的學習環境、新的老師、新的同學、新的規則和要求……新生進校之后,學校不用著急讓學生立刻進入新的課程、新的學習之中,應該拿出一段時間讓孩子逐漸適應新的環境、新的學校。
當下的教育,有一個很大的弊端,就是缺乏“一致性”。每個學段的學校都在思考設計本校的課程、教育內容,但很少去考慮前一個學段做了什么,后一個學段需要什么。結果造成孩子在前一學段里學到的一些好的習慣沒有得到繼承,后一學段需要的東西學校里又不重視。每個學段都花費了不小的精力,但難以形成教育的合力。這位家長的苦惱和憂慮,很大部分是因為不同學段之間教育缺乏一致性而導致的。
自主發展與規范要求之間,需要找到一個契合點。
家長用了6年力圖把女兒培養成“她自己”,告訴她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這樣的做法有錯嗎?沒錯。教師面對的是40個人的班級,在開學之初希望能夠做好“規矩”,為今后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打下基礎,這樣的想法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因為家長和教師所持教育觀的差異,導致了雙方在孩子教育著力點上的巨大反差。
對此,我覺得有幾點是可以改進的。第一,家長自己要意識到幼兒教育和小學教育之間的巨大變化。相比較之下,孩子適應環境的速度要比家長快很多,家長本身的適應顯得更加重要。第二,家長可以主動和任課教師做一些溝通,或者通過家長委員會的途徑和學校做一些溝通,從探討的角度來分析孩子進校之后的教育問題,取得相互之間的理解。第三,學校要加強對教師的培訓,讓教師明白涉及到孩子今后公民素養方面的行為習慣,要有非常明確的要求予以規范,像芭蕾舞鞋的顏色選擇、包書的書皮顏色、筆尖的粗細等事情,應該給孩子留下一些自主的空間。沒有一定的規范,也就無所謂自主發展,規范太多太濫,就會限制孩子的發展。
教育的轉型發展,需要家長自身的覺醒。
家長是教育的第一責任人,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最有可能實現“一致性”。這位家長努力培養孩子的行為背后所孕育的教育價值觀,與今天的教育系統所倡導的教育核心價值是完全吻合的。教師和家長應該成為通力合作的雙方,因為大家的目標一致,而不是對立,不應該總想著要通過壓倒對方來執行自己的教育方式。如果有更多的家長都持有相同的價值觀,教育變革的速度必將大大加快。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不同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之間的碰撞,不是一件壞事,很有可能促進教育的進一步覺醒和轉型。正如這位家長在文章中所說:“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當更多的家長對教育有深入的研究與思考,當有更多的教師能夠從家長的眼中看清自己的教學行為、反思自身教育得失的時候,教育轉型就不會僅僅停留在口號上了。
來源:新浪教育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