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改革與發展述評
發布時間:2013/11/8 9:37:00 閱讀次數:2156
異地高考方案首次破冰,電子學籍杜絕高考加分弄虛作假,開展縣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督查……黨的十八大以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回應民眾訴求,聚焦熱點難點,有力促進了教育公平和人才成長。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在即,全面深化改革即將展開。人民群眾期盼在教育領域能有更加切實有力的措施,讓更多孩子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大膽探索:深水區改革艱難“破冰”
2012年歲末,各省份陸續出臺的異地高考方案,被認為是教育深水區改革的艱難“破冰”。教育公平向前邁出重要一步。
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民眾反映突出的高考、擇校等教育改革的熱點難點問題,有關部門積極探索,努力推進,從體制機制上尋求解決問題的路徑和辦法。
2013年秋季學期開學,全國首部中小學生學籍管理辦法啟動實施,配套啟動的電子學籍系統將在年內實現全國聯網,從技術層面徹底杜絕可能與擇校或高考移民掛鉤的虛假學籍、重復學籍,同時還可為隨遷子女跨省轉學提供便利服務。
一系列深化改革的舉措,需要更加強大的物質保障。2013年3月5日,中國政府宣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2012年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達到4%。
為了實現這個20年未能實現的目標,國家和地方以一系列創新之舉確保老百姓的“讀書錢”花得起、用得好。教育部還進一步完善制度,健全監管,強化公開,提升專業化水平,推行績效評價和獎補機制,讓國家財政投入的每分錢都能用于教育、服務人民。
改革進入深水區,每一步探索都關系著億萬民眾的切身利益,每一項創新都牽涉著多個部門的聯動協作。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指出,在黨的十八大的全面部署和要求下,我們正在加強頂層設計和科學規劃,積極而穩妥地推進各項改革。
育人為本: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2013年4月,教育部宣告啟動“減負萬里行”,在一年時間里,通過自查、抽查等形式,將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在招生入學、校外培訓、教學進度等方面的不規范辦學行為進行曝光、問責和處理;2個月后,一項被稱為“綠色指標”的中小學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宣告誕生,科學制定品德發展水平、學業發展水平、身心發展水平、興趣特長養成、學業負擔狀況5個方面20個關鍵性指標,并將以此為基礎對中小學校進行全面體檢。
有專家評價說,“評學生看分數、評學校看升學率”的老觀念、舊體制逐步被打破,改革的新氣象不斷呈現。
在學前教育階段,0至3歲嬰幼兒早期教育試點在14個地區開展,通過集合社區、家長和托幼機構的資源,探索科學規范的幼兒教育模式;《3至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正在落實到托幼機構,從教育理念和方法上向幼兒教育“小學化”說“不”。
在基礎教育階段,安徽、上海等省份先行先試,建立學校教學活動公開公示制、學生課業負擔監測公告制、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制以及減負跟蹤激勵機制等,取得了學校、學生和家長的多方好評。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真正公平的教育絕不是找毛病、挑次品,而是應該讓每個孩子發現更好的自己,實現自身的進步。
教育均衡:讓孩子們享有更公平的教育
電視、電腦、鋼琴、電子白板、錄播設備……走進四川省新津縣萬和小學,教室內的配備與城市學校別無二致。在學校的“報告廳”,師生通過網絡還能和成都甚至英國的小學互動交流。
萬和小學是我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受益者。通過近200億元的城鄉中小學建設改造,成都已成為全國首個實現所轄區縣全部達到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的城市。
讓每個孩子都能在家門口上好學,是教育公平的體現,是每個家庭的期盼,也是黨和政府的職責。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均衡發展九年義務教育”,是在基本普及城鄉免費義務教育的基礎上,改革再次設定的攻堅目標。
各地通過結對幫扶、教師交流、遠程教育等多種形式,正在將優質教學資源輸送到邊遠和農村地區。通過集團辦學、定期流動等辦法,一批優質學校帶活了一批弱校。
根據教育部與全國各省區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簽署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備忘錄,各地均已制定縣(區)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路線圖與時間表,設立了相應的教育督導機制以及一票否決等行政問責制度。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就學問題已被納入各地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總體規劃。
就在不久前,教育部陸續公布了國家教育督查組對全國多個省份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督查反饋意見,結果顯示:學校基本達到了評估標準,公眾滿意度不斷提升。
人民仍在期盼,“城鄉教育一體化,公共資源均等化”的教育改革步伐不斷加快,讓孩子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來源:教育部網站“讓孩子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