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數學分層次目標教學的嘗試
發布時間:2022/4/11 10:08:00 閱讀次數:1261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職校數學課教學面臨重大挑戰。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引導作用。作為教師,應正確認識 “授之以魚”和“授之以漁”的辯證關系。在這種情形下職校數學課采取分層次目標教學的嘗試,通過教學實踐,試圖探索和總結一些有效方法和途徑,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盡快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為服務社會打下夯實的基礎。
分層次教學,是運用因材施教理論,實行目標教學的一種特殊方式,其實質是要把集體、分組、個別教學三者結合起來,揚長避短。分層次目標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充分考慮到個人的興趣愛好、價值取向及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影響,以學生的學習能力、職業興趣、職業目標等為主,將學生劃分為 A 、 B 、 C 三個不同的層次,使之以相應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習潛力,從而達到使所有學生 “ 學會選擇、主動學習、卓越發展 ” 。 分層次教學的特點是,教學內容的梯度性,教學對象的全面性,教學程度的針對性,教學效果的同步性。
一、職高數學必須因材施教,嘗試分層次教學
班級教學,自十七世紀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倡導以來,一直作為集體教學的組織形式占據著教學的權威地位,但是,由于數學學科的特點,同班學生的個體差異等原因,班級教學在數學教學方面顯示其優越性的同時,隨著教育事業的普及和不斷發展,也日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
職業高中數學教學的目的是充分調動所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盡可能的學生自愿學習數學,提高整體水平。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職高學生的數學學科的現有水平,潛在能力,發展速度,興趣傾向等各方面差異。傳統的班級教學已難于顧全以上的各個方面,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分別設計教學方案,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因材施教,才能使各層次的學生都獲得求知的滿足與成功的喜悅,樹立信心,獲得其自身的最優發展。
二、分層次目標教學的目標確立
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和教師的對學生基本情況的了解,我們對學生基礎知識水平、學習方式和習慣等方面存在的差異進行了認真的調查和分析,根據學生個人興趣、愛好、特長的不同,確立 A 、 B 、 C 三個教學層次,即A 優秀層、B 提高層、C 基礎層。在分層過程中,堅持學生自愿、學習成績評價、學習能力評價和教師主導性等四個原則。各層次實行動態管理,每學年根據不同階段學生成績的升降情況相應地進行層次的調整。
A 層:在完成教學大綱要求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可接受程度,在教學內容上進一步豐富充實,注意拓寬知識面和學科的發展,為學生遠期高層次就業 ( 升學 ) 打下基礎,培養學生的自學、探索與創造的意識與能力。 B 層:全面落實《教學大綱》要求,側重于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并根據學生可接受程度,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有效的學習方法。 C 層:知識能力均達到《大綱》要求,根據學生的基礎以掌握一至二種技能為主要目標,分層次、分階段落實一般要求,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
三、分層次目標教學的模式改革
分層次目標教學從教學方法、課堂提問、課堂練習、作業布置和跟蹤輔導等環節都有相應的分層次教學研究任務。如課堂練習環節的分層次教學實施,要求任課教師積極貫徹合作式教學理念,充分尊重教學大綱,緊扣教學目標,本著既面向全體學生又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原則,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設計一系列 ( 鞏固雙基、能力訓練和綜合運用 ) 問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適合自己的訓練,進一步調動學習積極性。同時,對提高班著重貫徹探究式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對基礎班主要體現成功教育理念,采用 “ 慢進度、多反復、重三基、常反饋 ” 的辦法,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四、分層次教學的幾點主要做法
1.制定教案,把學期、單元和課時計劃在分層次教學目標、教學要求、教學內容方法,從諸方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教學上分別制定具體要求。例如,C層學生關于求反函數定義域和值域問題只了解就行了;再比如,對于B組學生教會他們掌握方法,人人落實,對做對題并能講出為什么的學生一定給予熱情的鼓勵,激發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2. 將學生的學習從個體方式為主變為以小組學習為主。美國教育家布魯姆認為,當學習轉化為一種合作過程,人人都從中受益時,小組學習程序可以是十分有效的,學生分為四人一組的學習小組,小組按好中差組成,每組指定一名能力較強的同學負責組織學習,四人學習小組在課堂相互合作,在課外也常常開展活動,逐漸地,他們把數學學習不只當作課內的任務,而是把課內外的活動變成一種學習的整體工作。在教學中,“小組學習”充分地發揮了學生的學習能動性,他們開始有了“自我反饋”、“自我評價”的技能,逐步學會了學習。所以說“小組學習”又很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3.降低起點。這是針對差生而言的。適度地降低起點,可確保差生的進步,跟上教學的節拍。
4.放緩坡度,“慢爬高”。“慢”為的是“全”,想方設法不使一個學生掉隊。一旦全班學生上了路,就要靈活變速,慢中求快。基本做法是:從過渡題講起,以過渡題為“引子”,進行發散思維,引向深入。
5.揭示規律。學習得法的學生總是力求獲得規律性的東西。恰到好處地歸納、總結,揭示知識的記憶、推理規律,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同得裨益。
6.勇攀峰點。這主要是針對冒尖生而言的。教師應視學生的潛力不失時機地巧設知識峰點,激勵學生奮勇攀登。巧設峰點要依據學生和教學的實際,不能任意拔高。要水到渠成,注意增強多數學生的參與意識。
7.分層次練習。這是分層次教學的重要步驟。分層次教學主要體現在分層練習上,這是學生對號入座各取所需的最佳時機,是分層次教學的具體體現。因此,層次題應具有彈性、可攀性,“跳一跳”夠得著。題型以題組為好,如,由易到難一類三題,一題三問,一題多解,使差、中、優生各盡所能,奮力進取。
8.分層次作業。選擇作業題時,要適當擴大習題跨度,分出A、B、C三個層次。作業題求精不求多。必做和選做結合,要求三組學生量力而行,實事求是,獨立完成。這樣做,作業針對性強,增強了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保證了作業的質量,減少了抄作業現象,提高了作業的效果。